中国俄语教学

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访问量:3343

语言学研究

  • 词汇意义派生的理据机制研究

    王洪明;关月月;

    本文基于形式理据、认知理据和义素理据构建词汇意义派生的解释框架,揭示语言内外机制的协同作用。形式理据体现为词汇意义变化的表层载体,认知理据反映主体通过概念映射驱动语义演变,而义素理据则记录词汇派生的内在逻辑并制约词义的后续演化方向。三者构成有机整体:形式理据外化认知与义素互动,认知理据受语言系统和语义结构双重调节,义素理据沉淀为主客互动的语义基准。

    2025年03期 v.44;No.186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俄语比较类同语构式群的认知动因研究

    梁洪琦;

    “比较”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参与人心智中对事物进行范畴化的过程。俄语比较类同语构式是形式上含有同语名词,语义上具有比较义的规约化形义配对体,具有图式性、能产性。多个在形义特征方面存在关联的比较类同语构式组成了比较类同语构式群,其中包括降比同语构式N_1невN_4、等比同语构式N_1какN_1、升比同语构式N_1+N_5与极比同语构式всемN_(pl.3) N_1。本文基于构式语法与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俄语比较类同语构式群做出界定,明确其内涵与外延,分析各个比较类同语构式的概念整合过程,揭示促使它们生成的认知动因。

    2025年03期 v.44;No.186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 情感语言研究的新路径初探:“愤怒”观念的跨学科整合与实证分析

    窦淳耀;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情感研究在国内外众多学科领域逐渐兴起并成为研究热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这一趋势愈发显著。“愤怒”作为人类核心情感之一,处于研究中心位置。本文旨在融合俄罗斯语言学和西方“情感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构建愤怒观念的跨学科研究框架,并基于此框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第一部进行实证分析,探究19世纪俄国社会文化语境下愤怒观念的独特结构、文化特征及其体验与表达的复杂性。在国内外语言学界情感研究亟需理论与方法创新的背景下,本文为情感语言研究的跨学科整合提供了一种可行路径,对构建系统化的情感研究理论体系与分析框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25年03期 v.44;No.186 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 论观念场的系统性研究:构成模式、组织结构与描写方法

    万真宜;

    观念的完整形象需通过观念间的相互作用来呈现,因此,观念分析需要上升到系统层面,从个别观念的内涵阐释拓展到观念间的联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运作模式层面,并以此为依托,呈现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世界形象和认识机制。本文在梳理各学术流派对观念和观念场的概念内涵和运作机理所作的不同界说的基础上,对观念场的构成模式、组织结构和描写方法等进行了重新审视和理论建构,力图为语言与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3期 v.44;No.186 3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文学研究

  • “刺猬与狐狸”:略论伊万·阿克萨科夫与卡特科夫

    陆尧;朱建刚;

    19世纪60—80年代,俄国思想界曾涌现出两位思想家兼知名杂志出版商—伊万·阿克萨科夫与卡特科夫。或许是政治立场相近的原因,学界常不加区分地将两者视为保守主义的反动派,却对其分歧所在语焉不详。本文立足一手材料,探讨阿克萨科夫与卡特科夫在文学与思想上的差异,揭示作为整体思潮的俄国保守主义内部的纷争,以便更为立体地呈现出保守主义思想的复杂性。

    2025年03期 v.44;No.186 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 悲剧爱情的三重奏——涅克拉索夫、丘特切夫、费特爱情组诗对比研究

    付美艳;

    涅克拉索夫的“帕纳耶娃组诗”、丘特切夫的“杰尼西耶娃组诗”和费特的“拉兹契组诗”均为19世纪俄国文学中具有自传色彩和长篇小说般叙事特色的爱情组诗。这三组组诗以毫无保留的真诚、深刻的自我剖析与细腻的心理描写,将俄国爱情诗推向了新的高度。它们如同一曲悲剧爱情的三重奏,分别展现了现实之爱的力量与脆弱、对立之爱的美好与矛盾、遗憾之爱的无望与悔恨。通过对比分析,本文揭示了三位诗人对爱情悲剧的不同诠释以及他们在叙事和情感表达上的独特风格。这些组诗不仅丰富了俄国爱情诗的传统,也体现了诗人对人性、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为理解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爱情主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5年03期 v.44;No.186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 “乱”与“治”:论俄罗斯文学“混乱时期”叙事中的危机表征与治乱之策

    石雅楠;

    “混乱时期”叙事是指俄罗斯作家针对17世纪俄国大动荡时代进行的文学创作,其书写向度指向“系统危机”与“失序”,建构出乱世表征下的危机神话,表现为“反乱当道”时世秩序下的国家危机、“末日审判”宇宙意识下的信仰危机、“罪与罚”生存体验下的人性危机三个层面。在反映“乱世”失序与危机的同时,“混乱时期”叙事亦流露出俄罗斯作家对秩序重构的思考,进一步提出惩罚“罪”之主体、依靠人民与民意、捍卫东正教信仰的治乱之策。“混乱时期”叙事不仅书写乱世的表征以警醒世人,也言说走出危机的方式,折射出俄罗斯知识分子对“治乱兴衰”这一命题的独特思考。

    2025年03期 v.44;No.186 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文化研究

  • 文化史视域的俄罗斯文化符号学阐释

    萧净宇;

    洛特曼、维亚·伊万诺夫和普柳汉诺娃作为塔尔图莫斯科学派的重要代表,对俄罗斯文化符号学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文化史视角看,他们的理论尽管各具特色,但都强调基于文化符号学方法论来看待文化发展以及不同文化符号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洛特曼关于“文化史”“文化二元系统”“文化进程”的理论、维亚·伊万诺夫的“文化人类学”观和普柳汉诺娃的“传记历史文化”研究最为突出地反映出三位学者的文化史学成果,体现出其文化符号学阐释的学派整体性视角和跨学科的个人风格。他们的方法与观点在当下学术语境中仍深具启发意义。

    2025年03期 v.44;No.186 7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 艺术认知与文化传承:利哈乔夫艺术观探析

    刘金鹏;

    本文以利哈乔夫艺术观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艺术本质、功能及其在文化传承中作用的思考。利哈乔夫的艺术认知理论深受俄国直觉主义哲学传统影响,强调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与科学相比具有首要地位。通过梳理利哈乔夫关于艺术本质特征的论述,文章揭示了艺术的非规律性与扩张性如何共同构成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在苏联解体后的社会转型期,利哈乔夫将艺术认知理论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教育实践,聚焦艺术在激活文化记忆、维护民族精神独立性方面的关键作用。本文认为,利哈乔夫艺术观的独特价值在于将艺术纳入认识论框架,揭示了艺术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对话中的桥梁作用,为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承问题提供了启示。

    2025年03期 v.44;No.186 8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 下载本期数据